索引号 014437692/2023-298134 主题分类
发布单位 靖江卫健委 发文日期 2023-10-16
文号 时效

十月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2023-10-16 17:05 浏览次数:

时值金秋,气温转凉,人体抵抗力相对降低,大家应重点防控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性腹泻等。

一、肺炎支原体

支原体感染在今年6月至7月出现了一次小高峰,8月下降后,9月又现增加趋势。该病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临床症状不一,容易导致支气管炎和肺炎,严重者表现为高热、痉咳、肺炎等,预防肺炎支原体目前没有可用疫苗,主要做好呼吸道防护和手卫生以及环境通风。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可表现为从无症状到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样、肺炎等,发热高低不一,可高达39℃以上,呼吸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咳少量黏痰,发热可持续2~3周,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常在正常范围内,分类以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稍增多。

肺炎支原体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各年龄人群易感,儿童是最易感人群,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3~15岁,以托幼和低年级儿童多见,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主要病原,可引起局部流行和小规模暴发,极少数支原体肺炎重症患者可致死亡。

文献资料显示,我国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季节北方城市主要在秋冬季,南方以夏秋季为主,我省多年监测资料显示秋季为流行高峰期。

防病要点

预防方面,尚无可用的疫苗,非特异性措施包括:

1. 流行季节加强学校和家庭等室内通风,儿童避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佳的公共场所。

2. 养成良好手卫生习惯,去过公共场所,回家后认真洗手、洗脸,注意手卫生,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佩戴口罩。

3. 学校、幼儿园也要注意室内通风,一旦有孩子患病,尽量居家休息、治疗直到症状消失。

4. 儿童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二、流行性感冒(流感)

秋季天气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加大,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即流感患者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的过程中,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排放到空气中被周围人群吸入而引起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一般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胃肠不适。一般情况下,病程一周左右,少数人遗留咳嗽症状,部分老年人、孕妇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往往引起重症甚至死亡。

防病要点

1.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该于每年9-10月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保持良好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在流动水下洗手,持续至少20秒;外出回家后先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帕或纸巾轻掩口鼻,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开窗换气。

4.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样病例患者,必须接触时,应配戴口罩。

5.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停课或离开工作岗位,避免接触他人,及时就医。

三、病毒感染性腹泻

进入10月份,天气气温、湿度变化频繁,剧烈影响敏感人群抵抗力,叠加国庆长假后效应,学校、托幼及养老机构等敏感人群聚集场所极易暴发诺如病毒群体性感染事件。

诺如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大约12~48小时内就会出现腹痛、腹泻、呕吐和恶心等急性胃肠炎症状。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出现呕吐。

防病要点

1.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重视饭前便后洗手等日常生活细节。

2.防范病从口入,重视食品卫生,尽量少吃生冷食物,不吃变质食品,注意饮水卫生。

3.出现不明原因呕吐后应及时使用含氯消毒剂对被污染环境表面和衣物等进行消毒。

4.如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与进食有关胃肠症状,停止继续进食同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四、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近期,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疫情明显增多,学校为疫情高发场所。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具有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传染性强(发病后2周内传染性最强)、传播快、起病急等特点。临床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常伴有结膜下出血,感染后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四季均可发病,以6-10月多见。人群普遍易感。

防病要点

1.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少揉眼睛。

2.日常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眼部化妆品或眼部护理用品。

3.居室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居家清洁。

4.“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浴场和游乐场等人流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

5.若家中有“红眼病”患者,其毛巾、脸盆等洗脸用具严格分开使用,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接触“红眼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6.一旦得了“红眼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并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应尽量居家休息,饮食清淡;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降低传播扩散风险。

五、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特点为手、足、口、臀、关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多伴有发热,该病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较强。监测显示每年自3月下旬始,手足口病疫情将逐渐上升,4-6月份进入春夏季高发季节,9-11月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可能还有一波小高峰。

防病要点

1.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接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及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至少洗20秒。 

2.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4.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5.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6.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也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7.托幼机构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缺课追踪,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患儿,要及时就医并隔离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8.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如托幼机构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信息来源: 靖江市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