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773234482/2020-01478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发布单位 靖江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0-08-31
文号 时效

靖江市农业农村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8-31 10:25 浏览次数:

2019年,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的会议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小康“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创特色,推动全市“三农”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基本情况

(一)突出“提质增效”,不断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1.9万亩,大力推广优质食味稻米,2019年全国小麦产业发展大会在靖召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新增稻田综合种养基地面积2048亩,建成6个50亩以上规模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江苏骥洋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新创泰州市级龙头企业2家。推进新业态培育,创成省级休闲观光精品村2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1家、泰州市级休闲观光示范村2个。马桥镇创成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加快园区提档升级。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投入资金2.58亿元,加快建设七彩利珠现代农业示范园、马桥特色果蔬产业园等10个市级农业园区。新招引建设规模涉农项目21个,实际利用“三资”20.68亿元,培育泰州市“一村一品”示范村2个、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1个。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建成泰州市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3个,马桥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成泰州市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广各类农机具265台。紧扣“三高三性三新”目标定位,加快建设孤山智慧生态农业园,探索运营模式创新。

(二)突出“生态优先”,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增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1.9万亩。开展“食品安全周”“质量兴农环泰行”等活动,完成省级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质量监测抽样211个,快检样品28497个,合格率达100%。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全域药肥统一配供,使用量分别下降3.2%和3.6%,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逾2百万只、废旧农(地)膜338吨,回收率92.4%。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9个镇完成田间调节池建设任务,综合利用率达到94.3%。建设生态循环种养基地18个。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力促本地产品走出去,全年组织23家品牌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部省各类交易会、展示会、博览会。加快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扶持以镇为单位打造农业品牌,全年培育夏仕港、金靖城、马良等公共商标6个,香沙芋入选《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录》。

(三)突出“统筹共享”,优化配置农村公共资源。农村公共服务走出“靖江模式”。制定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导则》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导则》上升为国家标准,有序推动西来龙飞村、季市文嘉村、孤山勇进村等39个村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国务院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办公室全文刊登《释放“1189”效应,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详细介绍靖江经验做法。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按照“1189”标准,基本实现了“农村资源配置有标可依,农村公共服务有章可循,农村治理效果有据可考”,做到了“标准进村、面貌提升”。全面启动“1123”示范镇村建设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示范集镇5个、示范引领村7个、特色发展村13个、集聚提升村29个,形成“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点上有精品、线上有风景、面上有花园”的生动格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夏仕港沿线生态环境维护和涵养保护,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计划,以夏仕港沿线13个村为试点,实行任务清单化管理、村级实体有偿承接,促进扶贫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四)突出“蹄疾步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创新“三资”管理模式。在全面推行“1511模式”的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监理,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会计师事务所财务监理”“双轮驱动”模式,受到省纪委蒋卓庆书记高度评价,并在全省推广。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完成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试点范围,2019年完成95个村,完成80%的改革任务。推进“三权分置”示范镇创建活动。拓展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内涵,会同有关部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创建“三权分置”示范镇1个。

(五)突出“多措并举”,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农创基地正常运行。建成农创基地6个,建设标准化厂房12.66万㎡,招引入驻项目9个,基地运营实现收益745万元。大力实施扶贫专项基金项目。调整优化扶贫专项基金管理办法,建成扶贫基金项目62个,并实现稳定收益177.2万元。扎实推进“126”精准医疗扶贫。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现应保尽保,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基本完成。解危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危房282户,“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录入率100%。2019年,全市4259户9350人低收入农户和58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脱贫。

二、2020年工作打算

2020年,全局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力补齐短板、加速城乡融合、提升治理能力、增创发展动能,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巩固成效,全力提高脱贫攻坚“含金量”。全面筑牢脱贫基础。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和“回头看”,开展常态化核查,查漏补缺,坚决把扶贫工作做深做细做扎实。全面提高扶贫质量。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建立扶贫产业项目与低收入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帮扶成效。全面防范返贫风险。健全政策体系,促进扶贫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长效性转变,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检验。

(二)培育特色优势,致力跑出现代农业“加速度”。加快品质品牌建设。扎实开展“三项行动”,深化“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创建,力争新认定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新认证绿色食品3个,放大品牌叠加优势,创响“靖”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集成应用水肥一体化、绿色植保防控等技术,推进药肥减量增效,推广多品种混养、生态循环利用、复合经营等模式,打造绿色种养殖标准化样板。新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4个。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施年度“双引计划”,重点引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芦笋、香沙芋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围绕优质弱筋小麦、中山杉等,打造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加快壮大新兴业态。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新模式,提档升级“供销网城”,打造线上靖江特产馆,连线成片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加快优化农业园区形态。完善生祠省级现代农业园综合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加快建成G12农乐谷、普济庵红色旅游等项目,新开工规模以上农业项目20个、实际利用“三资”20亿元以上。

(三)推动强村富民,着力增强农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双百计划”,确保100%的村至少领办创办1个经营性实体,100%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实现正增长。持续提升创业发展能力。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农人”精英培育力度,完善“富民创业贷款”优惠政策,扶持1000名农民自主创业。持续拓宽农民增收路径。引导农民开展多样化经营,创办特色种养、农村电商等项目,增加经营性收入;以劳动力素质提升为重点,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盘活闲置农宅,鼓励农民以“保底+分红”等分配方式增加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实现致富增收。

(四)深化改革创新,强力激活农业农村“新动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确权登记颁证成效,推进确权成果运用,探索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放活承包地经营权,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创造条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放大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到人、固化到户”改革试点效应,建立健全有序退出、合理补偿、收储管理、公平交易、风险防范等机制,逐步落实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深化金融惠农改革。探索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在新桥镇试点推行“123”模式,试点“金融机构+村集体”合作融资,形成长效增收资产,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