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1443757x/2024-269475 | 主题分类 | 科技 |
发布单位 | 靖江市科技局 | 发文日期 | 2024-07-08 |
文号 | 时效 |
2023年度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及2024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2023年以来,靖江市科技局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主导,坚持“敢”字当头、“为”字为先,全面开启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市建设新征程,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凝聚组织向心力。发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对全市科技创新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作联动工作机制。编印下发《靖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不断强化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平台聚合。二是汇聚发展驱动力。制定2023—2025年全市科技创新重点任务、部门分工和工作计划,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创业要素集聚和科技惠民,举全市之力成功获批第二批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持续激发基层创新活力,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三是集聚政策执行力。深入实施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2023年共兑现积分12358分、资金3231万元(其中,科技局1711万元),惠及企业447家。逐年加大科技税收优惠力度,落实2022年度高企减征企业所得税2.31亿元、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金2.32亿元,惠及企业525家。
(二)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持续完善载体平台布局
一是创新创业平台取得新进展。面向先进制造领域在孵企业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指导靖江广宇装备制造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省级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推动华信科创园等国家、省级孵化器进一步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孵化服务水平。二是新型研发机构迈上新台阶。强化产业技术供给,中科光电(靖江)研究中心完成洁净车间安装调试,建成多个专业实验室和检测中心,机器人智能制造(焊接)中心通过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验收,为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战略布局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支撑。三是联合创新中心实现零突破。加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我市行业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组建泰州市创新联合体2家,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家。
(三)以树牢企业主体地位为核心,持续壮大科技企业矩阵
一是全方位开展能力评价。“一企一档”建立重点企业创新能力档案,为企业精准画像,掌握特色强项,把脉短板弱项。截至目前,能力评价在库企业1648家,积分总数108685分,企业数和能力积分总数均列泰州第一。二是全链条培育科创企业。制定《靖江市科创企业培育推进方案》,构建多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培育服务体系。全年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76家;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0家,通过认定145家,有效高企总数达387家,位列泰州第一。江山聚源入选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先锋精科入库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科能环动、顺达模具、民生重工获评泰州市科技瞪羚企业。三是全要素建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集聚研发人才、完善研发条件,全面提升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泰州市级14家,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绩效考评优秀。获评泰州市科技创新奖7项,获奖数位列泰州第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四是全过程注入金融活水。建立完善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互动交流机制,积极推广“苏科贷”“鑫e高企”等科技金融信用贷款,今年以来累计发放“苏科贷”贷款34笔,共计1.96亿元。
(四)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持续推进产业协同创新
一是推进关键技术攻关。常态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62项,先后组织开展企业江苏大学行、长三角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西安交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专题对接会等活动19场,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66项,获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4项。积极开展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和泰州唯一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二是加大科技人才引育。依托科技镇长团、高校技术转移中心等多种平台、多种渠道柔性引才用才,建成首个泰州市级泵阀产业CTO联盟,推动高端人才与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招引并获批江苏省科技副总8人、省双创计划1项、泰州双创计划4项,先锋精科、佳晟真空成功入选国家WR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三是打造离岸创新高地。建立靖江-上海离岸创新中心和16家企业“飞地”研发机构,成立“靖小科”项目孵化服务团队,为项目前期筛选、办理入驻、产业落地以及奖补申领等提供全方位一条龙服务,不断完善靠岸项目孵化和在岸产业承接工作体系。5月22日,泰州市委书记朱立凡带队赴上海实地调研,对离岸创新中心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二、2024年工作打算
2024年,是我市全面推进省创新型示范市建设的攻坚之年,我局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的重大要求和“以学促干”的重要指示,聚焦我市四大主导产业集群、五大新兴产业链,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人才队伍强本、科创载体平台赋新实施科技创新“强本赋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
(一)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擘图
一是促进传统产业焕新,努力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以产业真实场景和市场真实需求为牵引,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组织重点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二是助力新兴产业壮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再创新能力。统筹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转型升级,鼓励我市企业面向新需求、提供新供给、开拓新空间。三是推动未来产业培育,积极抢占新赛道新优势。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支持科技型骨干企业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布局,开展原创性、前瞻性技术创新和工艺路线、制造设备研发,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及产业化进程。
(二)围绕科技人才队伍强本
一是抓住科技企业家这个根本,不断发挥创新带头作用。实施科技企业家扶持计划,定期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了解企业创新需求,探讨行业发展方向,开展规划政策咨询。通过组织参加科技成果发布会、科技合作洽谈会、科技企业培训会等多种形式,拓展企业家战略思维、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二是抓住科技工作者这个基本,不断强化创新主导地位。围绕主导产业、重点项目、关键技术领域的“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百千”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完善管理激励制度、建强企业研发机构。三是抓住创新创业者这个范本,不断浓厚科技创新氛围。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健全开放式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技术入股”“项目买断”“团队包干”等形式,支持创新者变成创业者。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不断拓展“马洲英才”政策内涵,持续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
(三)围绕科创载体平台赋新
一是加大技术创新类载体平台布局。聚焦重点优势产业和重大技术需求,整合新型研发机构、高校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等科研力量,与省产研院共建加盟研究所和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导入全球创新资源,打造高能级的技术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贯通联合体。二是加强成果转化类载体平台建设。以点带面铺设科技招商服务网络,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成渝等地区设立离岸创新中心,鼓励、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一线城市建设飞地研发机构,主动参与高校院所源头创新。对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来靖举办重点产业细分赛道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抢占人才项目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先机。三是加速创新创业类载体平台提质。按照“龙头企业引领、高校院所聚智、科技园区集聚”模式,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孵化、产业加速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积极构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园区”的科创企业培育全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